你愛的人,總是傷你最深。
所謂的傷害性體驗來自很個人的詮釋及理解,如果是一個路人甲乙丙丁我們可能無感,但若是身邊的重要他人,我們就會感覺被傷害,而這是因為內心對重要的人有所「期待」。這個期待我們本來預期由他人來滿足但卻落空時,除了失望沮喪之外,不免體驗到不被重視的感覺,進而延伸解讀為不被愛。
這其中我們無法掌握的是他人是否「願意」或「有能力」來滿足我們那個期待(aka.別人的事),也無法控制他人是否有「資源」及環境允許與否來滿足我們的期待(aka.老天爺的事),所以落空的機率其實並不小。如果我們以這一點(他人滿足我們期待)來判別自己是否被愛、被重視(自我價值),那麼這很容易形成低自尊感,因為我這麼地不重要,所以也不必期待你會滿足我、會愛我了。
兩種極端的走法,一種是你無法滿足我,那我去找別人來滿足我,這個不行我找另一個;另一種是直接關閉,有什麼好稀罕的,老娘不需要。於是,內在那個真實的需求,不是得一直依尋宿主來寄生,就是從未得到滿足過。而這從頭到尾既不是他人的事,也不是老天爺的事,而是我們自己的事。自己的期待、自己的需求,若能由自己來滿足,我們就不會需要一直停留在期待被餵養的寄生圈裡。
放下不現實的期待,承擔起自己的責任,其實並不簡單,但這就是「成長」。成長中有一個學習很重要,那就是區分對他人非現實的期待,及自己對現實能承擔的責任。如果一昩地只是原地等待他人來滿足自己,那無疑是尋找一個替代母親。
當然也有真正的傷害性體驗如:暴力、傷害、虐待、無視、忽略等對待,但若我們一直待在那個痛苦裡,期待傷害者能夠改變或道歉,甚至是希望傷害從來沒有發生過,那其實並不現實。第一,傷害已造成無法undo;第二,他人能否改變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,因此能夠改變的是自己對傷害的詮釋及解讀。承認傷害的存在,用自己的方式去哀悼它,也就是慢慢接納傷害的(曾經)存在,然後才能夠幫助自己遠離傷害。與其糾結於:「他怎麼能那樣待我?」不如問問自己:「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來改善?」這便是承擔責任的開始,也是成長的開始。
能讓我們活得更好的,永遠是我們自己。
#更多相關內容在靈魂之旅課
#週六晚剩最後一位名額
#十月初開課
#年底最後一班
illustrator: victoriya kryzhko